◎陳子榕 CSIA/CFTA
2025年4月2日,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了一系列新的關稅政策,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徵收不同程度的關稅。根據這些政策,台灣出口至美商品將面臨32%的關稅。 這些關稅政策對台灣的主要出口產業,如資訊科技(ICT)和半導體行業,可能帶來負面影響。然而,某些產業可能因此獲得新的機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川普特別強調將建立更嚴格的「原產地規則」,要求產品必須有更高比例在美國或友好國家生產才能享受優惠關稅。這種「友岸外包」(friend-shoring)政策將迫使全球企業重新審視供應鏈布局,而這正是台灣產業可能受益的關鍵所在。
從歷史經驗來看,2018-2020年川普第一任期實施的對中關稅,已促使部分訂單轉移至台灣。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統計,當時台灣對美出口增加了約120億美元,主要受益產業包括網路通訊設備、自行車零組件、工具機等。這次更高強度的關稅政策,若最終實施,台灣受惠產業轉移效應將更為顯著。
台灣多個傳統製造業,可望在這次關稅變動中,找到新的成長動能:
1. 鋼鐵與鋁業
如果美國對日本和韓國的鋼鐵和鋁產品徵收更高的關稅,台灣的相關企業可能填補市場空缺,增加對美出口。中鋼(2002)、燁輝(2023)、盛餘(2029)
2. 汽車零組件產業
台灣擁有完善的汽車零組件供應鏈,若日本和韓國企業因關稅受限,台灣企業可望成為替代供應商。東陽(1319)、和大(1536)、貿聯-KY(3665)、精確(3162)
3. 機械工具與設備產業
美國對機械工具和工業設備需求強勁,若日本和韓國產品因關稅受限,台灣企業可能獲得更多訂單。亞德客-KY(1590)、台灣精鋭(4583)、上銀(2049)
4. 自行車與零組件產業
美國對高端自行車及零組件需求穩定,台灣品牌可望在競爭對手受關稅限制時擴大市場份額。巨大(9921)、美利達工業(9914)、建大(2106)
精確(3162),2月營收6.29億元創歷年同期高,月增9.83%,更較去年同期成長353.98%,第一季成長可期,續有新案將於第二、三季出貨,今年再接獲東風嵐圖大SUV、小鵬G6及商用車等訂單,出貨動能續增。去年EPS為0.54元;,配發現金股利0.5元。技術面:季線具支撐,逢回布局。
